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
医学统计学课程是在几辈人努力下,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逐步发展起来的。 1958 年贵阳医学院卫生系成立之时,卫生统计学教研组便为其下属的教研室之一,按前苏联教育模式称为“保健组织教研组”,负责“保健组织”与“生命统计”的教学工作。 1961 年全国院系调整,卫生系改为卫生学教研室,卫生统计学教研组融入其中。 1985 年恢复预防医学系,重建卫生统计学教研室,承担医学统计学、卫生统计学、社会医学的教学工作。先后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有彭清超、马桂珍、蒋宪瑶、欧爱华、黄文涌、王绍鑫等。
医学统计学课程现状与特色
《医学统计学》是医学研究的方法学,高等医学院校博士、硕士、本科各层次学生的必修课,属全校性公共课,教学时数为 36-90 学时。医学统计学还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和妇幼卫生本科学生的主干学科,《医学统计学》教育水平的改善,将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,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。
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,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应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是本课程的目标,因此我们特别注重统计学思维的培养。
. 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医学统计学的规律,“以问题为中心”,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,密切联系医学实际工作中的统计学问题。
. 通过讲课、实习、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。理论讲授尽量从实例入手,讲清统计分析的基本原理、基本概念、基本方法及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注意事项,培养学生学会用统计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。对有关数理统计的公式,要求了解其意义、用途和应用条件,淡化数学公式的推导、证明。
实习课联系理论讲授的知识和内容,结合医学实例,进行基本技能训练。采用学生独立做习题、讨论、教师提问等方式进行,实习的手段使用电子计算机及统计软件包。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,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,反对伪造和篡改数据。 鼓励学生提出课外阅读和实际工作中的统计学问题来讨论,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。